您现在的位置是:追梦的小屋 > 娱乐
实习教师手记:小学数学课堂里的那些温暖与成长
追梦的小屋2025-11-04 06:16:29【娱乐】6人已围观
简介站在讲台上的第一天,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粉笔末。三十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望过来,那瞬间突然明白,小学数学教育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。当3×8的答案被童声喊成"32"时,当量角器在孩子们手里变成"宝剑",
站在讲台上的实习手记数学第一天,我的教师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粉笔末。三十双亮晶晶的小学眼睛齐刷刷望过来,那瞬间突然明白,课堂小学数学教育从来不只是那温暖成数字游戏。当3×8的实习手记数学答案被童声喊成"32"时,当量角器在孩子们手里变成"宝剑",教师这些鲜活的小学实习片段让我看见数学最本真的模样——那是用橡皮泥捏分数模型的触感,是课堂操场测量时的奔跑轨迹,更是那温暖成孩子们突然开窍时眼里闪过的星光。
第一课:当数学公式遇上童言无忌
给四年级讲解"植树问题"时,实习手记数学我精心准备了环形植树公式。教师穿红裙子的小学小女孩却举手说:"老师,树苗会疼吗?课堂"全班哄笑中我突然意识到,小学数学教育的那温暖成魔法在于把抽象符号还原成生活场景。后来我们改用麻绳在教室围圈,孩子们系上红领巾当树苗,在真实的间距体验中理解了"间隔数=总长÷间距"。某个男孩突然大喊:"这和妈妈切香肠一样嘛!"那一刻,公式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智慧。

教学相长的意外收获
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个孩子把所有应用题都画成了连环画。在"水池同时进水排水"的题目旁,他画了哭脸水龙头和笑脸排水管。这种具象化思维反而让我反思:成年人的数学焦虑,或许正源于过早剥离了数学的叙事性。实习第三周,我开始允许学生用积木演示计算过程,用乐高搭建几何体,课堂上的"老师我听不懂"明显少了。

那些藏在错误答案里的教育契机
检查"25×4"的竖式计算时,连续五个学生都写成80。这个集体失误暴露了机械记忆的弊端。我把黑板变成超市货架:"如果薯片4元一包,买25包要准备多少钱?"孩子们自发分组用不同方法验证:有人拆成20×4+5×4,有人用连加法,穿恐龙卫衣的男孩甚至翻出纸币道具。当最终得出100元时,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。小学数学教育最美的部分,就是看着孩子们重新发现那些被成人视作常识的数学奥秘。

测量课变成的校园探险
教学进度表上的"认识测量工具"变成了全校范围的寻宝游戏。孩子们分组测量篮球场、花坛甚至食堂阿姨的围裙,记录本上满是歪歪扭扭的数字和彩色贴纸。有个小组坚持要用自己的脚丈量走廊长度,结果引发关于"统一测量标准"的热烈讨论。这种看似混乱的实践,恰恰暗合了数学家波利亚"学习最好的途径是发现"的理念。
实习结束那天,孩子们送我一沓手绘的"数学秘籍":有用饼干排列的乘法表,有橡皮筋拉出的各种角度,还有张便条上写着"老师,我现在觉得数学像侦探游戏"。这些小学数学教育现场的真实故事,远比任何师范教材都生动地告诉我:好的数学教育,应该保留孩子们用手指计算时的雀跃,保护他们把量角器当望远镜的想象力,更要在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,种下思考的快乐。
很赞哦!(59)







